请输入关键字
品鉴语言 生成动态式语文课堂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更好的品味文本的语言,咀嚼文本语言的巧妙之处。然而,仅仅静读文本,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要努力构筑动态式的语文课堂,注重课堂预设和生成。自由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的细节,拓展阅读认知,聚焦文本关键性问题,更好地品味处文本语言的独特韵味。
一、抓住细节,引发感悟
学者孙娟在研究动态课堂生成时提出,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感受字里行间隐藏的情感,真正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深处,实现和文本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某一个字入手分析文本,逐步扩展开,以此促进学生的感悟。
在学习《祝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的某些细节,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例如可以阅读祥林嫂问“我”是否有地狱这段细节,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其性格。学生发现,祥林嫂在此过程中处于十分迷茫的状态,想要从“我”口中得到安慰。但是让其感到遗憾的是,“我”虽然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对愚昧的民众进行启蒙,因此单“我”在回答对祥林嫂的问题时感到十分困惑。最终“我”的回到对祥林嫂的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进而可以了解到鲁迅对于“我”这类人群的评价。在鲁迅所生活的社会中,有不少和“我”类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唯一同情祥林嫂遭遇的人,同时对于鲁四老爷等人怀有仇恨之心,但是却无力挽救祥林嫂这样被封建伦理社会所迫害的人。这样分析便让学生对于文本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
语文学习中,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找对文章细节分析的切入点,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品味文本语言,还能让学生的认知思维得到延伸,让学生和作者形成深度共鸣,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作者的内在情愫。因此,在动态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文本的切入点,抓住文本理解的牛鼻子,进而张开分析,领会文本。
二、互文认知,拓展空间
互文认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能让学生的阅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从而实现对于语文知识的自主建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借鉴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展开互文阅读活动,在广泛阅读和对比中令自己的认知变得更加丰满,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不断修正。
《雨巷》《致橡树》都是经典的现代诗歌,教师在教授这两篇文本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互文比较,同时也可以让让学生阅读更多现代诗歌,进而尝试总结现代诗歌的特点。学生在总结后发现,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一样,都具有丰富的意象,都通过意象展现处一定的意境。不过,现代诗歌还分成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流派表现风格有所不同。《雨巷》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抒情手法,采用暗示和隐喻等手法,它们用意象表现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情感。如《雨巷》中的“姑娘、丁香”等意象便代表了作者内心的哀愁情绪。《致橡树》主要用的是拟物化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比喻成了某种事物,用木棉花这种形象表现出了自己内心对于爱情观点。此外,学生还比较了其他不同的诗歌流派,分析其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对于现代诗的了解更为深入。
学生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性,很难同时读懂文本的深度内涵。在动态式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展开互文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取长补短,这样能让学生不断深入把握文本的内容,吃透文章的深层意涵。同时学生更能在互文阅读中拓展眼界,提高认知能力,发展领悟水平,也能让其更深入地品鉴文本的语言。
三、聚焦追问,迈向纵深
在真正的动态式课堂中,教师要和学生不断进行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可以聚焦学生的问题,不断进行提问,用追问促使学生的认知向着文本的深处不断进发。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对话,并把握住对话生成的关键处,用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步,形成对文本的全新认知。
《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文章不仅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色,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表现作者在困境中虽然孤独徘徊,但是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有一定的憧憬之情。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注意力放在作者情感变化方面,用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搞清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一开始可以询问:“作者为何要去荷塘散步,当时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在看到了荷塘周边的环境后,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否有所变化?”“在看到荷塘美景后,作者内心变得如何?”“作者是否真的超脱了现实呢?文章中是否有句子点明了这一点?”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能准确地抓住作者情感变化这条线索入手进行分析,能感受文本虚实交错的题旨。
学者钱理群提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若能不断地追问,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深入品味,这其实就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将学生引入文本纵深的过程。学生必然也能从语言的表象不断深入下去,进而探究到文本内在的神韵,体会文字的无限魅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读懂文字的表面意思,而应该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刻韵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从而深入体会和感悟,通过互文对比进行拓展,聚焦追问不断深入,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在动态阅读中不断感受本语言的深意。

作者:语文   陈小静
此论文发表在《考试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