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江苏省淮阴高级中学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
第一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的基础
 
一、学校的历史发展
      江苏省淮阴高级中学,1902年创建,历史悠久,久负盛名,1991年选入“中国名校”行列。
      学校前身为江北大学堂,是光绪二十八年江苏遵旨创办的四所高等学堂之一,是省内外颇具影响的一所高等学校。1903年,遵照“奏定章程”,改名江北高等学堂;1906至1912年,改为江北师范学堂。这10年中,教与学的勤恳校风“远近闻名”,江苏教育总会称赞:“其勤恳为苏宁各处所不及。”
      1913年之后的15年,学校进入省立第六师范阶段。这段时间,学校灌输爱国精神,遵章明确学制,改革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较高,“校誉蒸蒸日上”。同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成为“设备齐全的江淮数百里最大的学校”。
      1927年,学校改为江苏省立淮阴中学,接着命名为大学区立淮阴中学。大学区制使淮阴中学成为含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完全中学。1929年恢复江苏省立淮阴中学的名称,学校整顿管理机制,进行校风建设。同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十二所省立完全中学之一。
      1932年,改为江苏省立淮阴师范学校。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各项设施齐全。相比于全省同类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较为优越,管理制度完善而严密,教育教学严谨而高质。当时的《江苏省教育概览》和《江苏教育》都给予详细报道。抗战时期成为流徙转迁的省立临时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复校,修复校园,改造教学环境;延聘名师,注重教学改革;稳定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多次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
      苏北解放后学校命名为“苏北淮阴中学”,新中国建立后改为江苏省淮阴中学。1953年9月,省教育厅“从领导力量较强、师资水平较高、办学条件较好、成绩优良的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中学”。经省教育厅审报、中央教育部批准,江苏省淮阴中学成为江苏省首先办好的14所重点中学之一。此后,学校按省重点中学标准发展建设规模,改建所有用房,开辟了南院,扩大了北院,各建一批楼房,又建校外操场,占地总面积扩至102亩。因管理规范,教学改革成绩显著,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较好地发挥了重点中学的示范作用,1963年淮阴中学又被确定为江苏省首先办好的18所示范中学之一。
      1978年,“文革”后的淮阴中学经整顿恢复,解放思想,快速发展,经全面考查,被确定为16所省重点中学之一。与此同时,学校按办好省重点中学的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办学条件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逐渐发挥了重点中学的实验性、示范性作用。1990年4月,通过省重点中学的检查评估验收,成为全省首批合格的重点中学。
      1993年,学校教代会提出把淮阴中学“办成规范化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省重点中学”的奋斗目标。1995年的教代会通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纲要》,采取快起步、高投入、严管理的办法,全面实施现代化工程。经评估,达到了1993年提出的奋斗目标。1997年初荣获“江苏省模范学校”称号。
      1999年1月,学校教代会通过“创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决定,学校加速落实各项建设计划,2000年4月通过评估验收,2001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003年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以来,淮阴中学现代化建设加速进行。2001年冬,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淮阴中学新校区,拓展学校优质教育空间。2003年,投资总额1.56亿、占地面积260亩的花园式高级中学全部竣工,实现了初中部与高中部的分离。各项建设和内部设施均达现代化水准,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环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优育”条件。
二、学校的历史资源
      淮阴中学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优良的校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卓越的教育业绩,留下丰富、宝贵的历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它反映学校的文化底蕴、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理性目标,既可使学校管理者的行为更有目的性和前瞻性,又可以使学校的整体行为更具凝聚性和自觉性。淮阴中学在各个发展时期,有着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其办学理念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意义深远。
      学校创建之初,竭力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中学西学互求融贯”的办学理念。省立第六师范时期,学校贯彻李更生教育思想,提出“反帝爱国,陶铸国民胚胎”的办学理念。1929至1932年学校提出“教训合一,人格感化”的教育理念;校内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为渗入这一理念的革命性,竭力宣传和推行“勤学尊师,爱国爱校”的思想。省立淮阴师范时期的办学理念,起先是“指示学生治学门径,培养学生砺德精神”;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办学理念是“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
      建国以来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发展战略。如1988年,为建好省重点中学,学校提出了“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发展战略。1999年为促进学校在更高平台上的发展,学校提出“创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的发展目标。与此相应,学校根据百年发展史中的“敦品励学”、“弘毅忠壮”、“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等有特色的校训和办学理念,凝练出新校训“进德修业 弘毅笃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十五”期间,淮阴中学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追求管理高效益,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2.爱国传统
      淮阴中学有着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建校之初,因沙俄派兵强占奉天,全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
      “五·四”运动期间,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举行示威游行,通电支持北京爱国青年;带领淮阴地区的学生代表到上海谒见孙中山先生,请教爱国运动方针;成立全区学生联合会,发表反帝爱国宣言。(事迹载入《江苏革命史词典》)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全校师生异常激愤,立即通电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全校罢课,组织12个演讲团到社会演讲,成立“后援会”在社会上募捐援助上海工人。(事迹载入《江苏教育志》)
      1927年,淮阴中学成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后改为淮阴县委,县委书记及大部分县委委员都是淮阴中学学生。学校的地下党组织,带领广大师生与校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长期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全校师生投入抗战行列,许多学生参加抗日队伍,有些学生直接加入保乡卫国的地方抗日武装,有些学生奔赴延安,留校师生则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胜利后,反动政府向苏皖解放区发动进攻,学校掀起了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了新四军。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立即进行“热爱新中国”教育。1950年和1951年,全校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潮,354名学生签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要求到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后赴朝抗美。1951年1月5日,《苏北日报》作了报道,并转载“上书”全文。这个时期,全校直接参军的、进军校学习后奔赴朝鲜战场的,共130多人。《苏北日报》连续6次报道了淮阴中学的参军情况。淮阴中学成了苏北各级各类学校反帝爱国、保家卫国的典范,推动了苏北,乃至江苏全省的爱国热潮。
      淮阴中学的爱国革命传统和那些为国捐躯的校友们的事迹,是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些烈士校友的革命精神至今仍在教育我国人民。全国著名的革命烈士宋绮云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位党的地下工作者、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小萝卜头”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家三口被惨杀于重庆“戴公祠”,悲壮事迹一直在全国人民中间传颂,也深深地教育着淮阴中学的代代学子。
      3.教学改革
      淮阴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始终贯穿于百年发展之中。
      学校创立之初就竭力革新,走中学与西学相结合道路。特别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张相文主持校政期间,学校主张学术民主,教学相长,改革教学内容,自编教材,培养“文理通优”的学生。
      1913年之后的15年,是省立第六师范阶段,学校立“新范畴、新教法”。李更生在六师任职期间,提倡“动的教育”,强调“从事上磨练”,全体教师积极革新,勇于探索,自立风格。这个时期,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在全省起着导向与推动作用。
      在大学区立淮阴中学时期,学校设首席教师制,领导重点学科开展教材研究。这些首席教师省内著名,对全省的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肩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恢复江苏省立淮阴中学校名后的1927至1931年间,学校开展了“一场教学内容改革的斗争”,广大进步师生反对开设“党义课”,抵制“党化教育”和所谓的“三民主义教育”。斗争取得了胜利。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影响很大,其斗争史载入《清江革命史料》。
      抗战前的5年间,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的层次性和内容的选择性。不论是“必修性”还是“选修性”,都体现教材和教学的实践性、层次性。还施行“学分制”,高中学生“须修备160学分方得毕业”。经验在全省教育会议介绍,《江苏教育概览》作了刊登。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抓学科改革,力求“从生产上实施教学,从建设上树立楷模,从劳动上讲求锻炼,从服务上指示学习,在整个社会里探求学识。” 在教学方法上,“重自动之学习,不重被动之灌输”。江苏省教育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作了批示,江苏省档案馆至今仍保留着这方面的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学校重视教学思想的更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行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方法;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程序的改革。所有这些改革,都受到省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赞赏。
      淮阴中学为纠正1958年的教改偏向,确立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的观点,建立了“以学为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秩序;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设了面向省、市的许多研究课。因此,1960年9月淮阴中学被江苏省教育厅定为江苏省第一批教改试点学校。
      淮阴中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观摩教学”和“示范教学”活动,推广教改经验,多次受到省、市的表彰。
      “文革”后到20世纪80年代,淮阴中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着重于变“灌、多、粗、死”为“导、少、精、活”,使学生“会学”;充实第二课堂,变“单、少、冷”为“趣、多、热”,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学校把“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核心、思维为重点”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各学科都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作为教改重点。现代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后,学校实施省级课题“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最优化研究”。同时,全校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2000年以来,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课程结构,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把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程,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仅2000—2001学年度,学生就申报并研究286个课题。现阶段,学校投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改革,结合“十五”省级课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全面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国家级课题“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广泛进行实践探索。
      4.群雄竞秀
      百年老校,群雄竞秀。淮阴中学培养出一批走在时代前列的英雄人物、教育家、科学家,有宋绮云、李更生、周太和、温济泽、李竹平、张景华、滑田友、李崇淮、朱琳、崔济亚、马绍孟等等。其中,宋绮云是我国著名的革命烈士;滑田友是徐悲鸿门生,我国近代雕塑大师,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在法国被誉为“罗丹再世”;朱琳是周恩来总理多次赞扬和鼓励的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更生是淮阴中学前身江北大学堂的首届毕业生,是毛泽东称誉的爱国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教师中的杰出人物是顾民元。他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两个大学读书,1932年至抗日战争前夕是淮阴中学语文教师。这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学识渊博,精通四国文字,翻译不少世界名著,讲课渗透革命思想,教育和支持青年学生勇敢地走革命道路。1941年在领导地方抗日斗争中牺牲。他一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在苏中、苏北广大人民中影响深远。1991年6月《顾民元遗著》出版发行,江泽民为此书亲笔题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大地》杂志于2001年第1期,发表了江泽民于1994年4月5日抄录的《江树峰怀念顾民元书赠刘瑞龙同志词》,以表达对顾民元的怀念。
      5.人格典范
     中国人的人格典范——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他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激励着广大青少年,更激励着淮阴中学代代学子。在周恩来身上体现的奋斗精神、无我精神、求是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牺牲精神等散发着永久的魅力。淮阴中学作为周恩来故乡的唯一的一所百年名校,一直坚持用周恩来的伟大人格教育全校师生,弘扬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观念。在校外,学校与有关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建立以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为主的八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校园内,建有弘扬周恩来精神的“一品梅园”,园中屹立着这位伟人的半身塑像;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均高悬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座右铭。学校开展的“学习周恩来精神,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激励着广大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善教勤学。
三、学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和谐社会是一个高效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整个经济资源应该朝着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和谐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公平、公道、公正是社会的标志。建立高效、法制的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培养和谐的人,而教育则是培养和谐人的基本条件。这些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知识为基础并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知识经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新的机遇和学校发展遭遇的新的挑战,作为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淮阴中学应有办学的危机意识,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去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领域,强化学校的服务意识;应通过调整、执行政策,采用新手段来增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淮阴中学要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辩证地分析学校现状。在现阶段,学校教育面临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1、教育观念;2、规模结构及管理;3、办学条件;4、师资队伍;5、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6、教育投入等等。对以上情况进行考查,以便对学校发展进行正确定位。
      1.教育观念层面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在弘扬传统与体现时代特征的具体结合过程中,观念上的困惑尚待澄清,操作中的矛盾有待化解。
      目前我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我校教育观念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教育观念上,素质与应试的关系、务虚与务实的关系、眼前与将来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思考。在虚、实结合方面,学校在队伍建设上既要积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道德觉悟,又要重视切实改进教职工福利待遇,使教师待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合理处理素质与应试的关系方面,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仍有一定限制。目前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应致力于构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彰显淮中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认真对待眼前和未来的关系方面,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使学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长足进步,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校管理层面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淮阴中学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要创办“五星级高中”,更要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不解放思想,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就难以发展;不实事求是,脱离实际,也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要实现创“五星”这一目标,学校的管理体制,尤其是管理方式,更应大胆改革。
      面对办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在管理上要追求持续的改进。学校这一教育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达到优质服务的顶峰,必须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不断寻找改进的思路并加以应用。课程需要更新和改版;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教学流程也需要改进;所有的教职员工,都需要获得培训进修和发展的机会。同时,持续改进的过程也需要一种不断监控、不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心态。
      另外,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上的力度耗散,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尚需进一步的整合、丰富和完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配置也需进一步的澄清、协调和解决。
      3.教师素质层面
      从教师学历与职称结构上看,目前淮阴中学教师本科达标率为100%,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的人数达到全员教师的51%,现已有97位教师从研究生课程班结业,4位教师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另有32位教师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然而与五星级高中的指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进教师学历结构的合理化。
      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目前淮阴中学近几年进校工作的年轻教师数量居多,虽然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但专业化发展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虽然各年龄层的教师各有优势,但个人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团队的合力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从业务素质上看,虽然淮阴中学教师的整体实力较强,但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为数尚少。为促进更多富有影响力的名师的成长,学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另外,在全面实施和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整体的理念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之,在全面推行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在争创江苏省五星级高中的过程中,我校的教师队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学校将高起点、高要求地建设淮阴中学的师资队伍。
      4.学生资源层面
      学生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淮阴中学具有吸引学生的有利条件,在时间上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地点上有便利的地理位置,在质量上有优质的教育服务。但个体新的需求与愿望、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人口变动与学校规模等,带来了办学中的新问题。学校将进一步改善校园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把招生范围向江苏全省乃至全国拓展。积极创造条件,面向海外招收一定数量的外籍学生,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5.课程改革层面
      面对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新形势,淮阴中学在建设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学校文化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和新课程的要求相比,学校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理念层面上拘于保守,在实施能力方面也亟待提高。这些方面,学校还需要做大量的、过细的、扎实的工作,努力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有依托、课程教学上有支撑、课程管理上有保障。
      6.物质文化层面
      2002年淮阴中学建成功能齐全、集传统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花园式新校区,形成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营造出和谐的教学办公空间。虽然如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染功能上,学校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学校需要进一步引导师生员工增强意识和能力,提升水平和品位。
 

第二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的目标建构

 
      淮阴中学在百年历史发展中积淀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新的形势下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学校有条件、有能力、有决心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力争早日创建首批江苏省五星级高中。
一、教育理念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将“人民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新的形势要求学校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淮阴中学一个多世纪的优秀办学经验和先进办学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就与教育理念相关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论证,确定“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学校核心的教育理念,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教育的内在规律赋予这一教育理念以新的内涵: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更多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努力追求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幸福、成功体验,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领学生的生动、健康、和谐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努力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指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指向和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发展”即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主动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好”则意味着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升。在力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学校以“进德修业,弘毅笃行”的校训整合诸要素,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形成健康、和谐、幸福的身心发展品质;着重培养学生高屋建瓴的精神境界,既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又具有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着重培养学生崇高远大的志向,既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执著奋斗的创造愿望,又能够脚踏实地,主动学习,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打好知识基础、夯实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又能够在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会筛选,学会分辨,学会抵制,学会拒绝。
二、总体目标
      为实践“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跨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学校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为契机,深入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以更加扎实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内涵,努力培养更多“身心健康,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现代文明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江苏省五星级高中。
三、具体目标
      1.办学条件
      以江苏省五星级高中要求的办学条件为依据,在实验室配备、图书添置、阅览条件改善等方面加大投入,达到五星级高中的办学条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净化、美化校园内每一幢建筑、每一片绿地、每一处景点、每一个角落,使校园进一步成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启迪思想的隐性教育课程。
      2.教师队伍
      今后五年,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博学严谨、具有现代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适当调整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促进干部队伍进一步年轻化。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中青年教师占更大比例,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得到行政管理的锻炼,使淮阴中学的干部队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大教师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使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20%以上。每年培养、引进研究生,引进博士、外籍教师前来学校任教,同时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班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技术职务水平,使具有高、中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通过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合格教师的评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优质教师群体。
      3.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文明、团结、奋发、向上”的校风,“博学、严谨、热忱、创新”的教风和“勤学、多思、立志、成材”的学风建设,努力使校风、教风和学风所体现的学校精神贯串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转化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学校活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通过3年的努力使学校的管理水平达到:制度完善且执行有力;管理团队结构合理且协作有力;制度管理和人文关心有机融合且效果明显;学校的管理文化取得教职员工的广泛认同,形成教职员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4.教育教学
      加强德育团队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以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常规,以诚实守信和责任感教育为重点,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德育与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促进德育活动的系统化与课程化,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发展。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构建立体开放的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程建设与创新,形成保障课程开发与不断更新的制度与机制;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构建合理有效、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校本教研,凸显“严、精、细、实”的教学特色,巩固并深化“十五”期间省、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总结,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5.教育科研
      继续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课题研究、学校课程建设、校本教研、巩固深化“十五”省、国家级别课题研究成果为抓手,通过专家引领、同行互助、自我反思等活动的开展,大力营造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氛围;努力用学校研发的成果指导改革,深化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学科资源建设取得显性成果的教师达到90%以上,90%以上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每年至少有1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6.办学绩效
      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优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兴趣,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业水平测试优秀率、合格率高;每年绝大多数毕业生能为全国一流高校录取;每年都有成批学生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中获奖,有令人瞩目的小发明、小制作,有重大影响的先进事迹。
      学校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毕业生声誉好,为社会所公认,有一批业绩突出的杰出人物。
      不断创新,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为教育理论界注目;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等成为典型,被广泛学习运用。
      创办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积极支持兄弟学校建设与发展,参与社区建设,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市级及以上范围开设学术讲座,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
 
第三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的主要工作
 
(一)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素设计
      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校乐教、积极上进,具有现代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是我校今后五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为达此目标,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着重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1.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今后五年,学校将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硕士研究生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学校鼓励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或进行研究生学历进修。对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教师予以经费和时间支持。鼓励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选择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2.实施“淮阴中学名师工程”
      今后五年,学校将继续实施“名师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在淮安市、江苏省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影响的专家型教师。重点培养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将为他们每人每年提供足够的专门经费用于专业发展。学校将根据各名师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规划,为这些教师的发展创设或提供多种不同的平台和资源。名师要领导一个教师团队,并通过教师团队的发展,既促进青年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又促使中老年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学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整体地提高本学科或本领域教师队伍的素质。
      3.实施“淮阴中学教师团队发展计划”
      为营造和谐、合作的教师文化,体现和进一步突出我校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整体提高,学校将启动“淮阴中学教师团队发展计划”,鼓励不同年龄、不同专长甚至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围绕某一教学、管理或研究专题,以“工作室”、“项目工作站”或“专项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和管理合作。学校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审批、监督和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场地和经费支持,并将教师团队发展的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项目。
二、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1.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师培训的基地。今后,我校将深化教研组改革,赋予教研组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方面新的职能,使教研组成为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加强教师合作、构建新型学校文化的抓手,在整体地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构建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系统
      继续完善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将本着“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的主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校本行动研究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追求。在形式上,校级理论培训、级组合作发展和个体实践探索等多个层面、多种途径相结合。在完善这一体系、总结若干行之有效的策略的基础上,加强本校教师培训经验向周边学校的辐射作用,使我校成为以先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教师培训基地。
      3.加强校本教师培训的课程建设
      更系统地规划校本教师培训,加强校本教师培训的课程建设,初步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相结合的校本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将包括系统理论学习板块、交流与体验板块、实践探索与研究板块等几个部分。
      在系统理论学习板块上,总结已经举办的研究生课程班的经验基础,继续与相关高校合作,举办研究生班,定期邀请专家来我校讲学,引导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教育理论素养。
      在交流与体验板块上,创造机会,为部分优秀教师提供到兄弟学校挂职锻炼的机会;组织部分教师赴国外、境外教育考察和学习;确立淮阴中学“大学—中学联合学术活动月会”制度,每月一次邀请大学专家、校外名师来校讲学,并与本校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单独或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组织或承办与中等教育相关的全国研讨会,与国内外教育专家、中学同行交流经验,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继续举办“淮阴中学教师发展论坛”,扩大参加论坛的教师参与面;继续开展学校教学观摩活动,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展示优秀的课堂教学。
      在实践探索与研究板块上,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研究创新,使教学改革和研究创新过程同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其中,教研组作为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的基本单位,将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4.加大经费投入
      我校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自2006年起,专门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达到教师工资总额的10%,并以每年递增5%的比例扩大教师培训经费额度。
三、指导教师自主发展
      1.组织教学质量状态及教师专业素质状态评估
      学校将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组织力量或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设计符合素质教育方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状态指标体系和教师专业素质状态指标体系。依据科学程序,对我校教学质量状态和教师专业素质状态全面评估,或进行持续的、跟踪性的状态评估。通过评估,促成我校教师更自觉地参照国家相关要求和我校近期及长期的追求,明晰整体的和个人的教学质量状态和专业素质状态,以便自觉寻找差异,自我更新。同时,评估结果也将作为学校管理和培训的科学依据,为学校各项相关工作奠定更明确的理性基础,但不作为对教师业绩评价的内容。
      2.组织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各类教师专业发展适合实际需要和发展要求,提高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针对性,学校将组织所有教师每三年制定一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逐一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各类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需求上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优化心理环境,促进教师身心健康
      1.关注和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
      学校要把关注、维护和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学校将积极创造机会,通过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保证教师得到定期的身体检查,积极鼓励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积极联系相关专业部门,通过共同开展健康和卫生讲座、宣传、资料派发等形式,强化教师的健康意识,丰富教师的健康知识,促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也将努力创造机会和组织相关资源,对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广大教师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2.营造促进教师发展的学校文化
      学校要进一步营造以进德修业为己任、以价值实现为追求、以事业成功为幸福体验的崇高的精神文化,构建良好的认同文化和执行文化,营造一种向上、健康、人文的氛围,弘扬振奋人心、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用光明的前景鼓舞人、用光荣的事业凝聚人、用敬业奉献感动人、用学术权威引领人、用心灵沟通打动人、用人文关心温暖人、用较好的待遇留住人、用和谐的环境感染人的崇高境界,让广大教师在校园里,身心愉悦地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让学校成为广大教师向往的精神家园。
五、创建教师队伍建设特色
      淮阴中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增补的教师基本上是大学毕业生。学校通过“选苗子、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树样子、让位子”等有效措施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形成了淮阴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因此,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学校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引进教师200余人,90%以上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今后我校将在总结前期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上述青年教师培养措施理性化、制度化、系统化,进一步突出淮阴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更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跨越式发展。
(二)   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的要素设计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转型变革、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度开展的背景之下,围绕我校在今后五年间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教学管理
      1.继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今后五年间,将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以管理促改革,以管理促发展。教学管理将注重制度建设,坚持和弘扬“严、精、细、实”的教学特色,坚持执行“教学常规细则”与“学科教学计划”,主要从教学时间管理、教学资料管理、学分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
      教学时间管理方面,学校将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严格规定学科课时,保证学生每天3小时以上的自主学习时间。
      教学资料管理方面,以“导学学案”建设为抓手,规范各科资料的使用。在现有学案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与共建,力争在三年内形成各学科系列学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学校内涵发展后劲的目的。
      教学过程管理方面,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力争在三年内制定完成《学科教学指导纲要》,细化各学科教学要求,既作为教研组日常学习的内容,又作为教学过程督导的标准。细化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后辅导诸环节的管理,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内的教师值岗辅导制度。
      学分管理方面,完善学分管理方案,规定各类课程学分认定的主体与标准,合理运用学分管理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和自主发展。配合学分管理的实施,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分层走班选修教学管理模式。
      2.建立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运行机制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立体开放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系统,以确保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今后我校的质量监控机制,将由决策指挥、管理调控、质量评估、信息反馈和调查研究五个系统组成。
      决策指挥系统。由学校一把手、主管教学副校长和各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学科教学研究专家组成,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指挥中心。决策指挥系统主要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度与政策等适时进行调整,指挥调配校内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
      管理调控系统。由部门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主要管理和调控教学过程各主要环节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教学需要修订或制定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质量评估系统。由教务处、教学督导组和全体学生组成,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检查、听课、座谈、问卷、访问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做出结果分析后提交给其他系统。
      信息反馈系统。由教务处、年级部、学校教学督导组、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有关人员组成,其核心职责是构建畅通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并反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制度包括:部门会议制度、教学督导组检查制度、学生测评制度、年级部学情调查制度等,提倡教师开通个人博客,畅通与家长以及学生的联系。
      调查研究系统。由教务处、教科室和部分教学经验丰富、调查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通过立项、调查、研讨等方式,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形成应对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3.深化教学评价制度改革
      今后五年间,我校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配合新课程的实施,积极改革评价制度,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和尝试多元的评价手段,力争形成一套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助于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体系和方案,从而生成推进新课程的强大动力。
      注重多元评价。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扬民主,重视社会和家长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课任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和学校评价等方式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成长。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新高考方案中增加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定与六个方面相应的评价实施细则,努力促进学生文化成绩和综合素质同步提高。再次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创新《学生成长手册》和《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学校档案室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努力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并重发展。
      注重过程评价。努力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调控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要立足长远,统筹三年,注重学生平时道德品行的表现情况和各个环节学习的完成情况。采用过程定量考核、形成总体评价的程序,动态分析学生的品德和学业成长,并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力求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水到渠成地达成预期的阶段目标,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形成有力的铺垫。
      注重层次评价。在开齐、开足、开好八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科能力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对学业发展实施四个层次的评价。一是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载体,实事求是地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并提供给相关高校。二是五门必修课评价,引导学生扎实学好,提高效率,努力在省统测中取得优秀成绩。三是两门选修课评价,要求教与学“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理解基本思想,把握基本方法,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四是三门高考科目评价,在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法,拓宽视野,提高竞争力。
二、课程改革
      1.探索学校课程管理的新体制
      今后五年间,我校将努力探索课程管理的新体制,形成保障课程开发与不断更新的制度与机制,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将制定课程发展规划,成立“课程与教学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1)促进和监督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开设和实施;(2)统筹规划和组织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所建议的选修模块的建设和完善;(3)统筹规划和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4)探索和完善符合我校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之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学分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5)开拓、组织和管理课程资源;(6)促进和引导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在课堂层面的实现。
      2.完善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课程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立体的结构:(1)按照课程决策的权力范围维度,这个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按照学生修习课程的选择性维度,这个体系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按照课程本身的性质维度,这个体系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活动性课程和服务性课程。今后五年间,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深化学术性必修模块研究,使必修模块的内容安排更适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并完善所有的必修课程模块;每位教师每学年开设1门以上选修课,并逐步转换主题,用五年的时间涵盖所有选修系列,对有条件的学习领域拓展选修系列;各学科组须制定相应的分年度的规划,以确保学术性选修模块的建设顺利进行;每一学习领域在学术性选修模块中建设不少于3门精品课程,条件成熟时由学校统一组织精品选修系列中精品课程教材的出版,使我校课程建设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为原则,以德育课程为中心和特色,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术性校本课程、社会—活动性校本课程和服务性校本课程三个维度上同时展开,条件成熟的校本课程,将由学校统一组织相关教材的出版。
      3.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丰富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学校富有特色的宝贵财富。今后五年间,我校将继续采取措施,整合学科资源(电子教案、学案、课件、题库等),补充学科图书资料,更新实验设备,建设创新实验室,挖掘社区资源,建立校际合作和社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在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着重课程资源的规范管理。力争在此期间,建设完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需要、富有淮阴中学特色、确能帮助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系统。
      4.建立健全学校选课指导制度
      为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今后五年间,我校将着力建立健全选课指导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要给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意见,对各门课程简介、选课基本程序及模式、选课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不同专业定向的选课模式、学分计算方法、成绩考核方式、普通高中毕业要求、高校招生等进行说明和指导。
三、课堂教学改革
      1.搭建教学创新平台
      高质量的教育要有高质量的课堂作为保障,为把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是关键,因此学校将整体搭建教学创新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优化教学过程,实践新课程理念,创新精品课堂。平台由以下三方面活动构成:(1)课堂教学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学竞赛活动,(2)学术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总结等交流研讨活动,(3)论文评比、课题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创新活动的开展要依托学科教研组,为此将加大教研组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营造校园文化学习的氛围。
      2.建立调查研究机制
      当前,淮阴中学已经站在比较高的发展平台,为促进我校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找准学校内涵发展的着力点,学校将大力倡导调查研究,引导教师聚焦课堂教学,评价诊断课堂教学。学校要明晰制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每一名教师都要搞清楚自己的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与监控。学校将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问题调查、中学生学习不良现象调查、中考优秀学生负分化原因调查等活动,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
      3.推广深化科研成果
      继续深化“十五”期间两项重点课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和“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的成果,扎实地在课堂教学层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尤其是在前期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上,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的多元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的调适性教学”、“有效加强学困生辅导”、“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提高各教学环节有效性”、“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双语教学试验”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争取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丰富、更系统的探索,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总结。
      4.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继续重视实验教学,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配合新课程的实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完善特长培养机制
      按照新课程理念,学校教学工作既要达到共同基础,又要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因此学校将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改革为抓手,逐步完善学生特长培养机制。在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中,继续深入开展分项选修教学改革,在高一年级围绕田径、健康等为学生打造共同基础,在高二和高三年级提供系列体育专项课程,由学生围绕学分要求自主选修,促进学生体育专项特长的形成。经常性开设课外学术讲座,保证学生每学期参加4次以上。其他学科围绕特长培养开设校本课程,并将传统的学科竞赛工作纳入校本课程管理,完善主教练负责制,在促进学生学科特长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科竞赛成绩。
     6.积极创建和谐课堂
     学校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奠基之地,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课堂主阵地,通过和谐课堂的创建,促进对所有学生的全面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师生交往与互动的问题、学生完善人格的培育问题,要化知识为德行、化知识为思想、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信念,努力创设激励学生拼搏学习、团结协作、追求成功的课堂文化环境,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潜能、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的舞台。
 
(三)   学校科研工作的要素设计
      在“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淮阴中学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形成了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科研特色,是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基地。在“十一五”期间,淮阴中学要丰富和发展这一特色,将以科研机制的完善为先导,注重校本科研,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新课改为中心,通过实践新课程理念和校本课程建设,力求取得具有推广价值的课改成果;以总课题为统领,促进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一体化,完善和彰显学校科研特色;以教师广泛参研为重点,严格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促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领导,完善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做好学校教育科研的协调、统筹工作,并为各级课题研究提供物质和经费保障。教科室组织日常工作,主要负责课题的申报评审、指导研究工作,把握研究进程并考核各阶段的进展情况,帮助总结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各部门、各级组都要结合本职工作,确立科研课题,并将科研工作目标纳入工作计划。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特点,确定研究方向,并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学校对部门和个人的科研工作实行协商式管理,定期考核。
二、以总课题为纲,构建行动研究的网络系统
      针对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现实需要,各部门、各级组和教师个人将课程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通过学习反思,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学校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和“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两个总课题,在学校课题研究、级组合作研究和个体实践探索等多个层面上,构建立体整合的研究网络。这个网络系统将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的主旨,通过科研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三、健全制度,促进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学习制度,研修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科研方法,通过集体辅导、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经验介绍等形式,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完善级组合作研究制度,确定研究课题,纳入工作计划,有序开展活动。完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修订《江苏省淮阴中学课题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部门、各级组的课题加强指导和促进,保障研究进程有序有效,确保研究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重视“过程”研究,做好研究过程的资料积累。
四、评价引导,完善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
      学校将科研工作纳入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作为教师专业层级评定的必要条件,促进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参与课题研究;并把教育科研情况作为评优、评定“名师”、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对部门和级组工作考核中,要把科研目标完成情况和课题研究成果纳入评价。要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机制,用评价指标规范研究行为、检测研究过程、衡量研究质量。学校执行《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科研奖励条例》,支付各级课题审报和成果鉴定等费用,批拨各级课题的研究经费;对批准立项的各级课题和通过成果鉴定或成果获奖的课题给予奖励;对教职员发表论文和在校内外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的,认定后按级别给予奖励。
五、搭建平台,营造反思研究的共享环境
      学校积极为教师学习反思、研究交流创造条件,构建平台,继续办好研究生课程班、教师发展论坛,坚持校内课堂教学研究观摩制度,提供《淮海晚报·中学生》版的交流园地。另外,利用网络条件,开设教师博客,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和反思,发表学习研究的心得和收获;鼓励教师参与团队发展计划,围绕专题目标,建立工作室、项目工作站及其他研究组织,形成合作团队;邀请大学专家、校外名师,与本校教师共同研讨,形成专家—教师联合学术活动月会制度,促进交流共享,实现专业提升;另外,通过开设“淮阴中学学术论坛”,面向全市兄弟学校举办讲座,为教师提供发表专业见解的舞台。
六、推广成果,整合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学校建立科研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的交流制度,及时总结推广较有价值的成果。课堂教学方面,要通过观摩教学推荐成功课例,展示教改精品,提炼教改经验,出版教学案例集和教学反思文集,把总结课堂提升到教学常规和职责要求的层面。课程管理方面,总结整合各部门、各级组、各班级的科研探索和成功实践,并进行充分论证,丰富和完善学校层面上的课程管理制度。在科研成果推广的工作中,要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使学校科研成果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四) 学校管理工作要素设计
      在分析学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对学校管理的诉求,考虑学校管理自身的规律性发展,按照“协调为用,和谐为本”的原则,对未来五年学校管理工作设计如下要素。
一、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提升管理制度执行效率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经验的沉淀,是学校各方对办学意见的综合与统一,是学校由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并由制度管理走向民主管理的基本保证,这要求我们既要逐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更要强化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1.修订并完善《淮阴中学处室管理规范》
      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各个处室的管理职责与管理程序,界定处室的权利与责任为原则,根据各处室的职责分工与功能定位,修订《淮阴中学处室管理工作规范》,以此规范与优化学校各处室的管理行为与管理程序,强化各处室间的协作。
      2.推进“学校管理岗位评聘制度”
      结合学校处室管理规范,细化和界定处室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利,确定学校管理人员的岗位要求。在维持管理团队整体稳定的情况下,根据“能上能下”的原则,坚持中层干部聘任制度,定期考核中层干部的“德、能、勤、绩”,根据能力与业绩,根据上级管理部门与教师的评价,对中层干部予以年度评价与任用。
      3.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
      学校将建立管理团队的学习制度,每月就学校的某一项或两项管理制度,在行政办公会议上学习,并就此项制度的落实、修改情况与进一步执行中的困难认真商讨,努力地将管理文本转化为管理实践。同时,针对管理人员在具体管理岗位上的表现,给予相应评价;并就如何更好地完成管理任务,给出相应建议。通过这种管理制度的逐个学习,管理人员具体工作的逐个分析,来提高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度,增强学校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二、健全学校管理体制,优化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协作
      学校管理体制既需要保持稳定性,以确保学校管理职能得到持续性的发挥与履行;又需要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以保证学校管理职能顺应办学环境的变化。根据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学校管理体制将做如下调整。
      1.建立学校中层管理的“协作办公机制”
      现在学校职能部门有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教科室、年级部、保卫处。为统筹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消解因职能划分过多过细而导致的空缺和重叠,学校一方面要合理划分处室的分工,还要建立处室间的协作办公机制。从目前情况看,办公室与总务处需要整合与协作;教务处与德育处需要整合与协作;教务处的教研工作与教科室的相关工作需要整合与协作;年级部与教研组的职责和权限也要进一步明细。
      2.强化教研组专业引领功能和年级部的教学规范功能
      把逐步强化教研组的专业引领功能与强化年级部的教学规范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教研组以教师业务考评权利,引领和指导学科建设工作,负责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的业务发展工作;年级部负责年级日常行政事务、教学规范的落实与学生管理,配合德育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
      3.逐步推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无纸化办公工程”
      随着学校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校办学硬件配备的到位与优化,学校将逐步推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其中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无纸化办公工程”。学校管理工作将尽可能在网络上进行,强化学校对各个部门和各个年级的协调,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与速度,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整体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引导全体教师开辟个人网页,开通个人网站,加强与完善网络交流与合作工作,实现教学资源的互惠和共享。
三、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决策能力与管理效率
      管理团队是学校的办学灵魂,其工作积极性与进取精神,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工作的上进心与发展预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预期。为此,学校将进一步优化管理团队,提高学校管理团队的管理素养与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大家的决策能力,提高团队整体的管理效率。
      1.逐步提高学校管理团队的决策能力
      从现阶段开始,学校管理团队的提高与优化,具体从四个方面来展开:一、学校管理团队自身将定期开展学习,针对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组织学习,以吸收新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二、学校管理团队将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接受相关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的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三、学校管理团队定期向教育专家或学校管理专家咨询或征求意见,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借鉴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校管理团队与国外学校管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创造条件,为学校办学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
      2.优化学校管理团队结构,以“协作能力”求管理效率
      在未来五年中,从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学校将逐步改善管理团队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学科结构。与此同时,加强管理团队间的协作互助,在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思路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各职能部门定期交流管理工作经验和教训,定期研讨和论证管理设想和思路,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形成比较一致的管理理念和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管理行为,努力促进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上的协作,在管理行为与管理事项上的默契。
 
(五) 学校德育工作要素设计
      学校德育工作将继承百年淮中光荣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培植青年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时代精神,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为此,学校从“德育团队建设,德育内容与途径,德育评价”三个方面设计,努力促进德育工作团队建设、德育管理体制创新和德育活动的系统化与课程化。
一、德育团队建设
     组建一支既有研究能力,又能相互协作的德育工作团队,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根本保障。
     1.建设相对稳定的研究型德育队伍
      德育队伍是指以德育处为管理机构,由学校共青团组织、各年级部德育负责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以及各班主任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团队。学校通过事业的凝聚和合理的待遇,确保德育团队的相对稳定。通过邀请校外德育专家到校培训或者德育团队到校外观摩与培训,通过德育团队的自我总结与相互学习,提高专职德育队伍的德育素养。通过德育专项课题的形式,推动德育团队对德育工作的研究,提升德育团队的研究能力。
      2.强化学科德育,推进“班级双群体建设”工程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要增强学科教师的德育责任感,增强渗透意识,将德育目标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学校将增强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确立“学科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德性发展,学生德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学科学习”的思想,在班级管理中逐步推进“班级学科教师群体建设”与“班级学生群体建设”工程,使得德育工作进课堂,达到“课堂教学促德育,德育助课堂教学”的局面。
      3.建设具有管理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生管理团队
      知识的获得与德性的养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基础。要建设一支在管理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管理团队,通过他们对其他同学的示范与引领,促进全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赋予校团委与校学生会更大的自主管理权利,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充实学生自治组织,将校团委、校学生会、年级部学生自治组织以及各班班委建设成一个协调自动的学生自主管理组织。
二、德育内容与途径
      我校将秉承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加强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和法律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符合现代文明规范的基础文明素养,努力把淮中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有责任感的现代文明人。
     1.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是淮阴中学传承百年的光荣传统。我们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之,特别要发掘淮中历史上如李更生、宋绮云、顾民元等一大批以中华民族危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者的光辉事迹,激励和教育学生形成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信念。
     2.优化人格典范教育
      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淮安的历史上涌现出如周恩来、张相文、吴承恩等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及其他英才。淮中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大量的爱国志士和科学精英。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先进事迹将是激励淮中青年学生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学习榜样。学校将通过广播、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人格魅力,发挥其教育功能。学校也要以身边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和激励学生,开展系列“校园之星”的评比活动,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形成淮中传承光荣、激情四射的校园文化。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足开好起始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灵驿站”建设,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关注心理教育的理念,并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营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4.扎实开展“四自教育”
     学生的成长归根到底是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学校支持并鼓励学生会、团支部独立自主地开展教育活动。自主管理学生的一日常规,自主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自主发展各种潜能,自主做好学校的各种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的竞争上岗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真正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提高自立自理的能力。
      5.精心设计仪式教育
     为通过难忘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的难忘,我们将精心设计各种仪式教育。每周的升旗仪式,学生的入党、入团仪式,每年的十八岁成人仪式,学生入学和毕业仪式等,都是我们进行理想教育、责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绝好机会。每一次仪式都要精心策划,精心雕琢,努力追求触动学生灵魂、达到终身难忘的教育效果。
     6.深入开展党团教育
     为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为党团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校和团校建设,定教师、定教材、定课时,充分发挥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教师、老干部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把党员团员的培养教育和组织发展等工作,与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有机结合,以讲座引导思考,以活动增强体验,以奉献提升境界。积极开展“优秀团员文明示范监督岗”和“我为团旗添光彩”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7.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以促进学生社会化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公民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自律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对个人的行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提高学生勇于奉献和善于合作的意识。加强法制教育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8.推进新生入学教育
      为使高一入学的新生能很快地融入淮中浓郁文化氛围,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我们将继续重视和整体设计新生的入学教育活动。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提高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光荣与梦想”专题报告,全面诠释“进德修业、弘毅笃行”校风的深刻内涵;开展军训工作,增加国防观念和执行意识;开展“弘毅之旅”远足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开展优秀学长报告会,激发学生见贤思齐、发愤图强的内在精神动力;开展班级目标设计和发展规划评比活动,促进新的班集体的迅速形成。
      9.积极探索新时期家、校结合的新途径
      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访(信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学生、家长之间良性互动,真正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共同研究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家长的家教水平,增强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密切配合。
      10.强化艺体教育的德育功能
      重视学校艺术和体育工作是我校的一贯传统。进一步加强艺术课、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充分挖掘艺体课的德育内涵,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学生的艺术和体育的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强化德育的功能。继续丰富和创新学校艺术节和体育节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
      11.做精做实德育项目工程
      为进一步统领德育工作,我校将努力做精做实德育项目工程。通过学科德育工程,发挥学科教学在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生指导工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德育实践工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增加体验,提高德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通过爱心助学工程,推动文明关爱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助人者和受助人的心灵感动,升华道德情操;通过编辑《学校德育工作指南》将有规律性与有序性的工作内容予以整合,使学校德育活动序列化;通过编辑《淮阴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南》、《淮阴中学优秀学生成长之路》、《扬帆起航——淮阴中学高一新生入学教育》、《淮阴中学学生生活指导》、《淮阴中学班会指南》等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努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课程化。
三、德育评价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德育工作团队的投入与努力,也离不开德育评价机制的导引。为此,学校将着力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机制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1.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考评制度
      评价既是一种管理策略,也是一种引导方式。要让德育队伍有效地落实德育目标,承担自己的德育责任,就需要对不同德育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进行规范,并以考评制度的方式予以表现。为此,学校将以各个德育岗位工作考评制度的形式,以具体化的指标来落实德育岗位的工作任务与性质,逐步出台《学科教师德育考评细则》、《班主任德育考评细则》和《德育工作人员考核细则》等系统的德育工作岗位考评制度。
      2.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遵循导向性、可操作性、公平性和发展性原则,结合淮阴中学实际,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制定《淮阴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按照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设计,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整合学校以往的各种学生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展。
四、发展学校的德育特色
      淮阴中学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坚持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烈士校友的革命英雄精神教育,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八五”期间,学校通过省级课题“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弘扬了这一传统。同时,淮阴中学作为周恩来家乡的百年名校,一直利用周恩来精神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形成了“爱国传统教育与恩来精神教育有机融合”的德育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进一步融会历史传统、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丰富和发展这一特色,传承学校历史文化中的德育精华,创建爱国传统文化教育、周恩来人格典范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文化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存高远、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的资源保障
 
一、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
      1.夯实学校的信息系统基础
      学校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形成以计算机校园网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设施格局。进一步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使师生即时上网,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便捷性之功能。
适度扩大友好学校和信息机构的数量,以便密切与国内外学校及学术团体的联络,形成淮阴中学友好单位的网络。通过网络加强友好学校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互通信息、相互借鉴、共图发展。除了互派师生访问留学、举办教育研讨会之外,探索新的合作途径与方式,使淮阴中学与友好学校及机构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合作更有成效。
      2.文化校园的建筑构造
      对校园原有建筑和新增建筑合理布局,丰富校园建筑物的内涵,融会诸多景观要素,构造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的文化校园,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和精心设计的景点中,凸显具有淮阴中学特色的文化意味。如校园内的“光荣之门”、“周恩来雕塑”、“名人画廊”、“励志图”等,使师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升精神境界。
      3.师生的学术交流场所
      规划、构造师生学术交流的场所,让师生的学术思想和创新能力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们可以在舒适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学术研讨,就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在兴趣社团屋内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美文佳篇。以此拓展师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视角,培养民主意识和协作能力。
办好学生电视台、广播台,办好校报、校刊,建设一批学生社团,发挥它们传播文化、传递信息、关注热点、探索人生、交流思想、弘扬先进的功能,以培养师生综合能力,展示师生风采,为校园文化增色添彩。
     4.后勤保障的一体化工程
      有效的后勤工作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加强后勤部门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后勤人员要加强学习,牢固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和“为师生服务”的观念,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钻研业务,学好本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后勤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理好财、管好物,使有限的财物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率。切实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二、学校发展的资源整合
      教育投资要产生预期的效果,除了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外,还要考虑教育投资比例或教育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务必使物力、财力等物质投资与人的智力开发之间形成系统、优化的结合,努力使有限的教育投资获得较大的教育教学收益。
学校拥有两种形式的资源:一为无形资源,例如卓越的品牌、良好的声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等;一为有形资源,例如教学设施、教职工和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两种资源都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淮阴中学要考虑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特性、学校发展所处的阶段过程、学校的潜在适应性、学校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这四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
      1.行政资源的依托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在一些重大事项上给予政策倾斜,例如招生自主权、师资聘评权等。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效益地推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依靠地区、省、中央相关部门的帮助,争取教育领导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逐步改善教职工待遇和办学条件。
      2.学校资源的优化
进行资源分析,找出学校的优势和劣势,追求与学校优势相符合的目标、机会和策略,避免学校资源的弱化,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尤其要利用好学校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如品牌优势、人脉优势、区位优势、传统优势等)。
      3.企业资源的挖掘
争取省内外企业的支持,已设立李更生奖学金、赵千里奖教(学)金、一品梅奖教(学)金、清棉友爱助学金等。要进一步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挖掘企业资源,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成立学校发展促进会,要加大对社会资源的挖掘力度,为学校发展寻求更多的资金及其他各种支持。
      4.社会资源的转化
争取大学、研究单位的支持。学校成立由高校、社区代表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指导、审议学校方向及其他重大改革措施等。学校要加强与省内外高校联系,请高校教师作学术报告,和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育科研,同时为高校提供毕业生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基地等。
     5.媒体宣传的互动
学校要和媒体合作互动,提高学校品牌形象。学校采用公开出版物、公益活动及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公共刊物上发表有关淮阴中学的重要新闻;通过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媒体进行有益的宣传;利用学校自身的特殊活动或事件进行宣传。
加强与《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等区域媒体的合作,促使媒体关注教育话题、分析教育现象、引导教育舆论,与公众进行教育方面的良性互动。淮阴中学已与《淮海晚报》签订协议,联办《淮海晚报·中学生》专刊,充分利用名校优势,把专刊办成促进教师业务交流的园地,辅导学生学习的“课堂”,为广大教师、中学生及家长提供综合性教学服务的平台。要加强和扩大这类平台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淮阴中学在长期办学中探索形成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培养模式,对苏北乃至江苏地区教育产生引领、带动、辐射作用。考虑到不同媒体的优势和局限,今后,淮阴中学还将全面使用多种形式整合宣传资源,如书面材料、音频和视频材料及软件、新闻、事件、讲演、活动、电话信息服务、人员接触等各类形式。
      6.国内、国际名校的合作交流
通过“外请”与“外出”两种形式,加强信息和人员交流,建立和拓展学校对外联系的渠道,发挥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
本着“让淮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淮中,让淮中具有国际视野”的宗旨,学校要通过与国内外学校互派师生、联合办学、合作科研等形式,拓展师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把淮阴中学的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型人才,同时提升淮阴中学的国际影响力。国内,与上海等地的名校进行合作交流;国外,与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学校进行合作交流。有计划地聘请外籍教师、高校教师来校任教,同时分期分批地安排我校外语教师与其他学科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接受进修培训。
      7.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共振
通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行动、好家庭、“我为淮阴中学骄傲,我为淮安作奉献” 等活动,做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共振,起到敦风化俗的作用,让学校成为社会的引领力量。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积极参与社区的文体活动,开放人力、场地、校舍和设施设备等资源,争取相关社区在学生教育基地建设、育人环境优化、社区服务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在学生素质培养、学校教育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既要定期召开会议,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又要通过委员会成员,发动尽可能多的家长及社会力量 参与学校的改革,从而寻求更多的教育资源,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8.充分开发学校的潜在资源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金筹集等工作,必须建立在众多校友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学校与历届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并为之提供优质服务。这种关系必须从学生入学之前就开始建立,并通过一系列活动贯穿他们的一生。除了在校期间的经验历程,还应包括毕业后的聚会、地区校友会以及将校友和在校学生联系起来的志愿者活动等。当前的在校学生就是未来的校友,他们的中学教育经历决定了今后他们与母校的关系,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为母校尽心尽力。在淮阴中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充分开发校友在建设学校中的作用。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宣传员。他们充满善意的褒奖之词将口口相传,能使学校吸引并服务于更多的学生。
 
 
第五部分 创建五星级高中规划的实施
 
一、制定并开始实施规划阶段200612006年12月
      目标:通过规划评审,启动改革。
二、实施规划的中期阶段20071200912
      目标:进一步组织落实规划,在反馈中加以适度调整。
三、达到规划的总目标201012010, 12
  &n, bsp;   目标:完成规划,并为制定下一轮发展规划奠基。
      淮阴中学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按省教育厅部署的江苏省五星级评估安排,适当调整,组织同步实施。
      为了实现创建“江苏省五星级高中”的目标,淮阴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决心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进德修业 弘毅笃行”的淮中精神,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我们深信淮阴中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