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文学类文本小说专题文本解读探究
语文组 周伟烨
       高三第一学期末按照教学进度已经复习到小说专题,小说专题不同于其他类型文本,在文本解读上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高中课标”在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中也要求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因此,教材文学类文本的科学解读必须紧紧贴合学生这个主体,而高中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科学解读也需要照应高中生的知识基础,照应高中生的独立思想,照应高中生对文本解读的期待视野,使得教材文本真正为高中生所用。
       一、照应高中生的知识基础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因而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中应照应高中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重点对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进行再提升。
       根据“11版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进入高中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初步分析文本内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对文本内容的整合以及对词句意义作用的理解,所以“高中课标”又提出了“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的新要求,因而在解读时,教师不应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方面多下功夫,而应帮助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自己的分析判断。
       二、照应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所以语文课文本解读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多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本,作者用了比喻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观点含蓄隐晦,学生有时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课堂解读这篇文本时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思考,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要及时回应,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抓住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带领全班集体分析。
还有《祝福》中祥林嫂究竟因何而死,什么人或是什么事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这些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不能限定答案,而要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

       三、照应高中生对文本解读的期待视野
       在阅读文本之前以及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由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及思维指向,对于文本会有预估或是期盼,“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简而言之,高中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指的就是在高中生已有经验基础下对文本的期待,是学生的文本接受过程,在文本解读中,教师也必须关注到学生的期待视野。
       (一)文本期待
       “文本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比如在教学小说文本时,学生期待的是读出小说中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波澜起伏的情节;在教学散文文本时,学生期待的是读出散文优美的语言和精深的意蕴。学生对文本的期待视野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握文本的形式特点,带领学生解读出符合文本形式特点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小说文本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根据小说体裁的特点,将解读重点放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祝福》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有对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主要是对凄冷的大雪的描写,给全文奠定了悲凉萧索的感情基调。而社会环境中对几次祝福景象的描写也表现出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环境的渲染烘托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步学习这篇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交代旧社会环境为序幕,祥林嫂初到鲁镇为开端,被卖再嫁为发展,再到鲁镇后成为乞丐为小说高潮,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为结局,尾声写鲁镇的祝福景象。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尤其在环境烘托中,更能衬托出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悲凉。在解读小说时,要满足学生的文本期待就要解读出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情节、人物入手,解读出小说丰富的情节,满足学生对小说故事性的期待。
       (二)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指的是读者对文本中出现的特定形象而引发的预估和期待 。比如在作品中看到“苍松”“寒梅”等,读者联想到的就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看到“长满老茧的手”联想到的就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看到“鹰击长空”、“百舸争流”的景象联想到的就是奋斗拼搏的精神。
       文学类文本中总是会选用有鲜明代表性的形象来表现人物或情感,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常含微笑、沉静友爱的刘和珍并不是外表形象所表现出的温和,而是一位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面对文学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解读时也可利用学生的形象期待,将学生期待见到的形象与文本所表现出的形象特征作对比,在反差之中让学生感受文本形象的特点。
       (三)意蕴期待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指向” 。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基于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境界总是会不自觉地将文本解读成符合自己的思想倾向,同时,由于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意蕴期待也会使他们的解读出现很多疑惑,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解决学生解读符合不了意蕴期待而产生的解读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