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何小稳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乙醛的化学性质。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结构特点包括两个:① 醛基中含有C=0双键,极性不饱和键。② 醛基中含有c—H键,极性较强。对应两个化学性质:①C=0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② 醛基中的C-H键易被氧化为羧基,发生氧化反应。难点是乙醛与弱氧化剂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由于进行了充分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合作与交流机会较多,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思维积极,教学效果良好,本人课后体会不少。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情境引入介绍甲醛的用途而非乙醛,我选这个情境呢?是我自己在备课时找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句话“有胶多有醛,无苯何成漆”我自己也比较好奇,所以就拿出来和学生一起来学习,我相信学生也会很好奇为什么胶水中要加入甲醛?甲醛又是如何进入我们生活中的呢?抓住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结合真实情境探究醛的结构性质和转化关系,进而引出醛类的学习,然后以乙醛为醛的典型代表物。在预测化学性质时,通过分析醛基的结构特点、分析醛的反应位点及类型,通过驱动性问题、实验探究等方式验证醛的化学性质。在探究乙醛结构和性质时自然而然的带着学生把情境中问题解决-----胶水中添加胶水是为了增加胶水的粘性,那么这种高分子材料是如何形成的呢?以及甲醛为什么是有毒的呢?这些问题在探究醛基碳氧双键性质后都可以解决,及时检验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分析醛基中碳氢键的结构时,以乙醇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乙酸的路径,引导学生注意醛基中的碳氢键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也容易断裂,在每个性质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化合价的变化,为后续乙醛与弱氧化剂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做好铺垫。这部分设计的意图培养学生能够从结构上推理和预测乙醛的性质,提升证据识别和推理能力,能够基于碳氧双键、碳氢键构建醛类性质的思维模型,并能正确书写加成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等化学方程式。本节课虽然未详细探讨乙醛的物理性质,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乙醛,进而能够总结出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跟水互溶等物理性质。从乙醛味道拓展到其他脂肪质醛类的味道以及作用,让同学了解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最后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能够试着解决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消除甲醛污染。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能够为社会发展继续探索永无止境!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的实验探究要高效性。实验教学设计要能够控制时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和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实验的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实验涉及的相关内容比较多,包括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等,课前应让学生充分自学,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实验探究要能够服务于教学,使重难点知识的呈现更高效,同时也节约了课堂时间。
2)加强学生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过多,导致时间安排过于紧凑,乙醛与若氧化剂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让学生练习,仅仅只是分析了化合价的变化。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总结练习。
3)充分利用教科书。学生在有导学案的前提下,也要带领学生完成书本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备课时更要能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能够抓住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不同融会贯通。
4)板书结构要合理化。板书反映出教学内容的系统、重点和层次。板书应有明确的目的,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本节课板书有所涉及,但是在课上由于紧张等因素,板书没能够好好完成。在以后上课中还要注重板书,对板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安排,通盘考虑。
5)要能够跨学科实践。本节课的设计缺少跨学科内容,跨学科教学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问题或者主题,从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上,我还有很多方面要学习要进步, 但我是一个爱思考爱挑战的人,也期待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可以不断更新,变得越来越好。